close

《新美學.樂》演出曲目

 

 

  1. 蕭邦第三號敘事曲OP.47

                         演出者/范姜毅鋼琴獨奏

  2. 蕭邦夜曲Op.48 No.1

                         演出者/范姜毅鋼琴獨奏

  3. 馬斯奈: 泰綺絲冥想曲   Jules Massenet : Meditation from Thais

                              演出者/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4. 巴哈G弦之歌

                  演出者/二胡/王甄羚、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1. 舒伯特小夜曲

                   演出者/二胡/王甄羚、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2.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6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中場休息

  1. 油紙傘的回憶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2. Astor Piazzolla 《Obivion》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3. Astor Piazzolla《Spring》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1. 奔馳在千里草原上—雙二胡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王甄羚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11. 桃花過渡---雙二胡

               演出者/二胡/林承峰/王甄羚大提琴/黃盈媛/鋼琴/范姜毅

 

《新美學.樂》演出曲目曲解

蕭邦第三號敘事曲OP.47

腓特烈·法蘭索瓦·蕭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22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此曲在1841年始作,它為降A大調,稍快板。

此曲開首為一與主題關係不大的長引子,但它在之後會重新出現。下一主題以mezza voce(中音量)出現,以交替彈出兩個八度的C音開始。很快它以F小調的狂暴樂段代替此主題。此主題及八度音之後以較柔和的形式出現一遍,然後第三次出現時主題由C音轉為A音,很快樂曲轉調至升C小調。回復原本的調後不久開首的引子再次出現,但這次顯得較為渾厚,此時第二次重複主題時曾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樂段再出現,最後以四個和弦完結樂曲。

       部分資料來自[資料來自WIKI百科]

蕭邦夜曲Op.48 No.1

蕭邦於1827至1846年間,蕭邦共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鋼琴獨奏曲。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短篇器樂獨奏,而蕭邦亦被認為是將夜曲發揚光大的重要作曲家。

蕭邦承接了菲爾德的夜曲風格,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右手部分如歌似的旋律,能加強樂曲的情感表達此外,蕭邦夜曲的左手部分具備不少琶音,能給予樂曲更強的節奏;經常使用踏板亦令樂曲更有戲劇性[6]

另一方面,蕭邦的夜曲有很多獨特之處,使它們的旋律更自由和創新。這是因為蕭邦會自義大利和法國的詠嘆調奏鳴曲中獲取靈感:很多人,如作曲家法蘭茲·李斯特,便相信他的夜曲受到文琴佐·貝里尼美聲唱法的作品影響[5]。蕭邦亦於他的夜曲中使用對位法以增加樂曲的張力[3]

 

馬斯奈: 泰綺絲冥想曲 /Jules Massenet : Meditation from Thais
1894年,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創作歌劇《泰綺絲/Thais》。故事說的是十四世紀時的浪漫:真心換絕情,癡情男(修道士Athanael)去等待歡場女(Thais),註定是一場沒有善果的愛情 —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歌劇的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的間奏曲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提琴曲:沈思/冥想曲,深情款款宛如小夜曲,是小提琴家常演奏的單曲,知名度早已超越原來的歌劇。

 

巴哈G弦之歌

G弦上的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又被稱為G弦之歌,出自德國作曲家巴赫的管弦樂組曲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中的第二樂章 Air,由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編而成。原管弦樂組曲是由巴赫為安哈特親王利奧波德在1717-1723年間寫成。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於19世紀晚期將此曲改編為小提琴鋼琴的作品,他把原曲的D 大調變調到C 大調並將旋律降低一個八度,可以只用小提琴的G演奏這段音樂。 後來有種假的說法是,這段旋律本來就是只用G弦演奏的

 

舒伯特夜曲

《小夜曲》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篇譜寫成。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在歐州音樂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稱譽。《小夜曲》作為西洋樂曲體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愛情為題材。產生於歐洲十七、十八世紀,原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愛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這裏鋼琴曲低聲部一連串和弦式的音樂進行,就是模擬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襯托幽靜深情的歌聲。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號/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6

布拉姆斯在1850年代前半,伴隨猶太裔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Eduard Remenyi ,1830-1898)在德國各地旅行演奏。他當雷梅尼的伴奏者。當時雷梅尼告訴他有關吉普賽民族音樂的事情,而他對這種音樂發生很大的興趣。雷梅尼善於表現吉普賽風格的演奏,因此經常演奏吉普賽音樂。布拉姆斯以為這是匈牙利的民族舞曲,認真採譜編曲,1867年以最初的6首鋼琴聯彈曲送到吉姆洛克出版社出版遭拒,直到1869年出版第1、2集10曲才得到好評。1880年又出版第3、4集11曲。這21首鋼琴聯彈曲形成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Hungarian Dances )」。1872年,布拉姆斯本人把第1~10號10曲改編為獨奏曲出版。布拉姆斯出版這些作品時,很謙虛的說他是「編曲」,而沒說是他「作曲」,因此也沒有編作曲號碼。

布拉姆斯所發表的前兩集「匈牙利舞曲集」,可能因帶有哀愁的旋律,輕快的節奏,華麗的裝飾音而甚受歡迎,布拉姆斯的名聲也大為喧嚷。這些作品,有的短到1分鐘前後,有的卻有4分鐘

布拉姆斯因「匈牙利舞曲集」的成功而信心大增,乃提議德弗乍克寫「斯拉夫舞曲集」賺錢。不過德弗乍克不是編曲,而是採用民族舞曲的特徵與性格寫自己的主題以完成其曲集。德弗乍克把「匈牙利舞曲第4集」改編為管弦樂曲已如前述。

 

《油紙傘下的回憶》
此曲原是 2006 年,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之邀,所創作的一首二胡協奏曲,後於2012年改編為鋼琴伴奏版本。這首樂曲基本上是以台灣的客家音樂素材為基調。
作曲家說:「此曲描繪了關於客家鄉親離鄉背井,渡海來台的歷史想像。情人攜手面對新未來的嚮往、橫跨海峽的滔天巨浪、族群衝突導致的親人離散、無畏艱難的樂觀向前等等過程,就像是瀏覽一連串泛黃照片的過程。重要的不是情景,而是情景所帶出的心境,以及回首這一段悲喜交織的歷史時,全然的接受過去,勇於迎向未來的心情。」

作曲家 / 朱雲嵩
1969年出生於宜蘭,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與黃新財共同製作2001年至2012年台灣燈會主燈配樂,榮獲台北市立國樂團主辦之第三屆作曲大賽佳作;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二屆文藝獎章。創作多元,作品豐富。

 

《Oblivion遺忘》(又名:Cafe 1930)

Piazzolla最著名的探戈作品之一,深為諸多音樂家以及廣大聽眾所喜愛,曾被改編成多種樂器的演奏曲。 Oblivion沒有炫光奪目的技巧,簡單的C小調旋律帶出凄美的哀愁,娓娓道出溫柔深沉的憂傷情感,賦予了Tango音樂嶄新的生命力。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在開始時只有「夏天」,皮亞佐拉並沒有寫「四季」的計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夏天」本來是為舞台劇「金色垂髮」所寫的4首音樂之一。1965年皮亞佐拉接到為這舞台劇寫音樂的委託之後,好像為了別的事,完全忘了要寫舞台劇音樂的事,因此到要錄音的前一天晚上,一個音符都還沒有寫下來。沒想到他在一夜之間譜寫包括這首「夏天」的4首音樂,編好曲譜,第2天就順利完成錄音。1969年前半他完成「秋天」,當年後半更完成「冬天」與「春天」。

 

Astor Piazzolla《Spring》

皮亞佐拉的「四季」,是把他故鄉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4個季節放在音樂裡彙集而成,其架構與韋瓦第的「四季」一樣,只是在南半球,一年之始為夏天,因此皮亞佐拉的「四季」也從「夏天」開始。據説,他是在譜寫「秋天」的時候,決定要讓「四季」齊全。

 

 

奔馳在千里草原上

奔馳在千里草原上是由二胡演奏家李秀琪、王國潼於1972年所作的一首二胡齊奏曲,也是少數幾首較著名的二胡齊奏曲之一。樂曲描寫牧民在草原上奔馳的情景,以及對於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

 

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是車鼓戲的一種,於農業社會時期,不但是迎神賽會深受歡迎的陣頭,更是平時廣受民眾喜愛的歌舞小戲。

 

 

 

 

鋼琴演奏家/范姜毅

「他的音樂駕馭於樂器之上有品味的詮釋,透過超凡的技巧、變化無窮的音色,令各地的聽眾無不一折服 !

Prof. Arie Vardi (知名鋼琴教育家阿里‧瓦迪,多項國際重要鋼琴大賽評審)

 

 

 

范姜毅在前往德國習琴的隔一年,便以十四歲稚齡獲得紀念羅馬尼亞鋼琴神童,同時也是蕭邦優秀第子「Carl Filtsch」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自此之後,他在國際上獲得不下三十項國際比賽、更獲得各地音樂協會及政府所頒發的獎項及榮譽殊榮,在此列舉其中幾項:

第八屆台灣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第一名。德國Ettlingen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最佳詮釋獎。德國漢諾威Hannover蕭邦協會鋼琴獎學金大賽第一名。

德國安東魯賓斯坦協會所舉辦蕭邦鋼琴大賽第一名與觀眾獎。

義大利P.Agento國際比賽第一名。

義大利IBLA Grand Prize國際大賽獲得三項特別獎殊榮。

相繼被國內『PAR』表演藝術雜誌以及誠品選為新生代中與七年級生表演藝術類的十大青年代表。     多次膺選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樂壇新秀」。

重要學歷與演奏記錄:

范姜毅於德國生活長達16年,其間取得雙碩士(表演與教育)與博士學位。17歲時正式考取進入國立漢諾威音樂學院演奏及教育科,師事系主任Martin Dörrie教授。23歲時考取漢諾威音樂學院歐洲最高演奏家文憑班(博士班),為該校創校以來最年輕的錄取者。在博士班未完成前更以26歲的年紀考取德國國立漢諾威音樂學院鋼琴教職的職位,為此校目前最年輕的教師。

范姜毅至今定期受邀在美國、歐洲、亞洲各國家演出,並且在德國、中國及台灣多次受邀舉辦鋼琴講座及大師班。

2014年的活動,包括獨奏、協奏曲與室內樂演出以及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與各地的鋼琴講座大師班。

 

 

               

大提琴演奏家/黃盈媛

灣桃園人,1997年赴德深造,先後取得德國國立岱特摩音樂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Detmold)

藝術家碩士文憑,師承俄籍Karine Georgian教授(1966年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得主)及德國國立舒曼音樂院 ( R.Schumann Hochschule Duesseldorf ),最高演奏家文憑(Konzertexamen)演奏博士,師承 Johannes Goritzki 教授。

曾榮獲桃園縣、全國比賽大提琴獨奏優等第一名;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協奏曲比賽第一名

2002年獲選為德國萊茵愛樂之樂壇新秀殊榮

2004-2009擔任長榮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一職

近年重要演出:

廣藝愛樂協奏演出【譚盾:臥虎藏龍大提琴協奏曲】;李哲藝音樂劇場【後舞台青春夢】;體相舞蹈劇場【花漾流年】;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

個人巡迴獨奏會:2010【蛻變】;2011【大提之舞】;2012【弦轉俄羅斯】;2013【弦顫法蘭西】

2014英美系列【狂舞日光】

2011年發行首張大提琴演奏專輯-『弦轉 俄羅斯』;2014年發行『弦顫 法蘭西』

曾陸續受聘於高雄師範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正高中、武陵高中、基隆高中、新竹高中、新明國中等音樂班及民生國小、金華國中絃樂團。亦為台北愛樂、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台灣絃樂團、普羅藝術家室內樂團等常任客席演奏家,並致力於古典、流行跨界多元化的各類型演出形態。

二胡演奏家/王甄羚        

現為台北市幸安國小音樂教師、《甄藝樂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新美學》網站發起人。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自幼接受正統完整的音樂訓練。主修:鋼琴副修:小提琴,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二胡,求學階段接觸聲樂、合唱、鋼琴伴奏及中國的絲竹音樂,參與許多民間音樂社團,這些豐富的音樂學習經驗對今後二胡演奏及策劃展演活動有著深厚的影響。

  二胡音樂演奏上,情感細膩、勇於嘗試新的作品,對演奏現代絲竹音樂之演奏亦有豐富的演奏經驗,曾於采風樂坊為董昭民、李子聲、許雅民、郭哲誠、李志純老師等,發表新作品。獨奏曲曾發表-朱雲嵩《幻影》、劉昱昀《甄樂》等樂曲。詮釋傳統二胡樂曲如:《莫愁女幻想曲》、《椰島風情》、《梁祝高胡協奏曲》等,也有獨到的見解。平日除擔任國小教師,並創辦《甄藝樂場》、《新美學》網站,以及邀約講授音樂製作及推廣音樂之多元面貌等民間藝術推廣工作。

 音樂製作作品為:2007年『點嚐音樂的味蕾』-王甄羚二胡獨奏會,嘗試將戲劇、舞蹈及音樂,經過故事情節的包裝,將獨奏會以多元藝術結合;2009年首創二胡兒童音樂劇-『跳舞吧!孫悟空』,成功地以兒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二胡音樂的多元面貌;2010年創辦《甄藝樂場》製作『嘻遊記二胡遊台灣』有聲書及現場劇場版;2012年製作中西合璧重奏組合『爵色胡琴』;2013年推出第三部兒童音樂劇作品《甄甄說故事~趣聽兒歌》;2014年發表《音樂家們的音樂故事-顛覆音樂舞蹈》。

2012年榮獲傳統暨藝術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

 

 

 

二胡演奏家/林 承 鋒  

現為台北市立國樂團中胡演奏員。畢業於大雅國小,雙十國中音樂班,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七年一貫,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碩士班,主修二胡。啟蒙於廖敏惠老師,先後曾師事歐光勳、王銘裕、顧豐毓、張舒然、彭苙榳、林昱廷以及高韶青老師,並隨魯建敏、唐峰、孫凰和劉長福等大陸老師學習。曾副修揚琴,師事林佩娟老師,國中時期副修鋼琴,師事賴靈恩、賴玲如老師。就學階段擁有豐富的樂團經驗,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管弦樂團首席、大中國樂團首席、新竹青年國樂團首席、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學院樂團首席。

現任建功高中、光武國中國樂團,胡琴分部老師。曾任石門國小、石門國中胡琴組分部老師。

林君多次屢獲音樂比賽大獎,於2000~2012年間獲小巨人絲竹樂團「國樂菁英獎」第一名、兩廳院傳統器樂獨奏組與絲竹室內樂組合雙料冠軍、台北市立國樂團菁英盃二胡大賽第二名、第一屆竹塹盃國際二胡大賽台灣特別獎以及優秀獎,參加上海第29屆上海之春國際二胡大賽,為台灣唯一通過初賽的選手。

至今已舉辦過四場個人獨奏會之外,也時常與國內許多國樂團協奏演出,包括台北市立國樂團、新竹青年國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大中青少年國樂團、大雅國小校友國樂團合作演出包括《華麗幻想曲13+17+19+23+29》、《塞外情思》、《悲歌─江河水》、《西秦王爺》、《第二二胡協奏曲》、《烏蘇里吟》、《葡萄熟了》和《長城隨想》等協奏曲;並曾赴北京、天津、廈門、上海、香港、蒙古、土耳其、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地交流演出。

自幼林君擁有豐富的音樂性,加上中西方雙管齊下的音樂基礎訓練,詮釋樂曲完整且流暢,技巧與情感兼備,演奏快速音群精準、乾淨,張力與爆發力十足,為現今優秀的青年二胡演奏家。

 

 

arrow
arrow

    甄藝樂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